伴随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科学哲学中的认知转向,科学研究中的隐喻、意象、心理空间、模型、知觉符号表达、类比思维等,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正如认知科学家威廉·F.布鲁尔(William F.Brewer)在“复兴的心理主义”一文中所指出的:“阐明科学哲学必须明确地把科学理论当作心理表达的一种形式加以研究。”[13]而这些心理表达形式包括意象、图式、模型、理论等。萨伽德在《认知科学导论》(1996)一书中也说:“在过去的15年间,借助于心理学实验与计算机建模的相互结合,对类比性思维的理解也得到了增长,表象也从地处科学探索的边缘转移为心理学、神经学和计算研究的重要论题。”[14]实际上,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意象、图式、隐喻、类比、心理模型、原型、象征、知觉符号等都是同一类型的东西,因为它们都具有“图像”“意象”(表象)的性质,因而它们大体上都可以置于“意象图式”的名目下来进行言说。我认为,作为科学认知的意象图式探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原型(样例)。“原型”(archetype)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archetypes”。其中,“arche”本是“最初的”“原始的”之意,“types”意为形式。柏拉图最早使用这个概念时,其意指事物的理念本源。[15]精神分析大师荣格曾经从心理学(精神病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原型”范畴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原型本质上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是集体无意识内容的表现形式,因而也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人类思维方式”[16]。通常,这种原始形式可以通过原始意象表现出来。